2024年11月16日上午,澳门太阳城官网-太阳城网站
于南光320举办了一场题为“再造‘传统’:现代中国的母职话语与母亲形象”的专题讲座,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助理研究员姜瑀老师应邀主讲,吸引了众多中文系师生前来聆听。此次讲座由景欣悦老师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学术氛围浓厚。
讲座伊始,姜瑀老师以近期的阅读感悟和生活体验为引子,从宏观话语史到微观文本细读,深入剖析了现代中国母职话语的演变过程,及其与母亲形象塑造之间的复杂关系。她指出,在日常语境中,人们往往将怀着无私的爱、含辛茹苦抚养子女的母亲视为传统形象,但实际上,这种“传统”母亲形象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与现代母亲的复杂互动中逐渐形成的。
姜瑀老师首先回顾了儒家宗法制家族伦理下“父权母亲”的形象。她提到,儒家的理想母亲以“寡”和“教”为主要特征,并不直接履行现代意义上的母职,也不具备现代意义上的母爱。然而,孟母和岳母等典范母亲的教化作用却延续至今,并构成了母职话语的一部分。
接着,姜老师详细阐述了晚清以来在科学话语和情感型家庭伦理主导下母职范畴的变迁。她指出,随着新文化“家庭革命”的逐步深入,关于儿童和家庭的观念开始现代转型,母职话语也随之更新。其中,母亲的事必躬亲成为最为强有力的观念,亲自照料儿女所承担的劳动既是母爱区别于父爱的角色分工,也是母亲之苦的直接来源。由此,“爱”与“苦”得以合流,汇聚而成“母亲”的象征意义延续至今。
姜瑀老师还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中母亲形象的演变。她提到,研究者通常将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分为作为父权代理人的母亲、作为受害者的母亲、个性解放的母亲以及革命/英雄母亲等类型。姜瑀老师结合具体文学作品,如影片《神女》和小说《寒夜》,分析了新旧交织的家庭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她指出,这些作品通过文学叙事参与到了母职和母爱的话语建构之中,并构成了新与旧、传统与现代的区分。
讲座最后,李婷文老师与姜瑀老师就讲座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对谈。李婷文老师对姜瑀老师采用建构主义方法而非实证方法研究母职表示了关注,并询问了这种方法在学术界的接受情况。姜瑀老师对此进行了详细解答,强调了建构主义在揭示文化结构和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此外,讲座还涉及了母女关系的探讨,引发了听众对女性主义视角下母女关系的深刻思考。
讲座持续了两个小时,现场气氛热烈,师生们积极参与讨论。此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现代中国母职话语和母亲形象的理解,还通过李婷文老师与姜瑀老师的精彩对谈,激发了大家对母女关系与女性主义意识的深入思考。厦门大学中文系将继续秉承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为师生们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
图片:赵歆仪
文字:赵歆仪